湖北体操中心深耕体教融合 锻造全面发展体育新力量


  8月4日,省体操馆二楼会议室内掌声雷动。优秀运动员赵佳怡站在“拼搏不止 自强不息”的标语下,向在场年轻队员讲述着自己从平衡木上的踉跄到赛场绽放的成长历程。这场体操青春话成长思政分享会,正是省体操中心推进体教融合、强化文化教育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中心始终将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摆在同等重要位置,通过系列创新举措构建起思政铸魂、学训共进、升学畅通的育人体系,为运动员全面发展铺就坚实道路。

  “凌晨三点,我含泪写下检讨,那一刻才明白,真正的体操精神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依然站起。”7月16日,首期分享会上,运动员林海滨的真情讲述让台下小队员眼眶湿润。自7月以来,中心已连续举办两期思政分享会,用运动员亲身经历替代说教,以成长故事点燃奋斗激情。

  除了分享会,各队伍还创新开展特色思政活动:体操女队田锋组利用训练间隙组织观看《南京照相馆》,在光影叙事中厚植家国情怀;男队陈哲组借参加全国少年体操U系列锦标赛之机,赴遵义会议会址开展研学,在革命旧址前重温峥嵘岁月。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教育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融入训练生活,引导队员们将个人梦想与体育强国建设紧密相连,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责任担当与集体荣誉感。

  体操项目高强度训练与碎片化学习时间的矛盾,曾是制约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瓶颈。为此,中心联合光谷十七小奥体分校、湖北体育职业学院奥体分校,构建起小学—初中—中专—大学的完整教育链,从制度层面保障学习时长。今年3月以来,中心积极组织开展集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组织温暖。从日常的乒乓球友谊赛、书法习作课堂到主题活动,如:3月5日学雷锋日课本剧展演、3月9日队员集体生日会、4月16日组队参加第十四届光谷体育文化节——体育嘉年华活动,获得趣味运动会项目团体第三名、5月30日“庆六一、迎端午”儿童节活动,创新教育互动形式。

  同时,利用训练间隙、用餐时间等业余时间开展“体操青春沃田园”义务种植活动,由分管领导带队,以边种菜边拉家常方式与队员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其真实想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队员实际,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模式,让原本碎片化的时间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了训练与学习的有机衔接。

  为确保教育质量,中心修订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体操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运动员学习监管责任,确保运动员文化学习保障无真空。文化辅导员每周深入十七小、体职院,与校方沟通,参与课堂督学,及时掌握运动员学习动态。同时,中心坚持联系光谷十七小奥体分校周一至周四晚间安排十七小老师进行课后辅导,并由政务值班人员监督签到,确保文化辅导落到实处,切实解决了运动员因训练耽误学业的难题。另一方面,中心还加强与教练员、家长的沟通,明确学籍管理责任,在招收运动员时即明确学籍归属,确保“籍随人走”,有效解决了学籍管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为运动员顺利升学扫清了障碍。

  2025年高考季传来捷报:中心5名高三运动员全部考入知名高校。其中赵佳怡、陈欣怡分别被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保送录取;康佳美、张素卿、时可则通过体育单招考入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这一成果并非偶然。近年来,中心针对毕业年级运动员实施一对一升学帮扶,从志愿填报到资料准备全程指导。数据显示,近三年中心退役运动员大学升学率始终保持100%,从赛场尖兵到校园学子的平稳转型,彰显了体教融合的扎实成效。

  下一步,省体操中心将持续深化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升学通道等方面不断创新,让每一位运动员既能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也能在校园里收获成长,为体育强国建设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国家体育总局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邮政编码:100763联系电线网站联系电线